网站首页  >  学生园地  >  正文

耕读路上:锦城喧然名都会,重帘丹楼生晚辉
时间:2019-09-03

【文字/周旭 侯文硕 摄影/李小欣 廖元文】

核心提示:四川启动实施的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中,杜甫等10位历史名人入选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为探究如何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着力,建设形成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华农社会实践团赴成都小组前往成都市杜甫草堂就其文化传承与改建创新的手法进行实地调研。

成都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从公元759年至公元765年杜甫先后在此居住三年零九个月,创作诗歌有240余首留传至今,成都草堂历经多次大规模修葺扩建,逐渐衍变为建筑古朴典雅,园林秀丽清幽的文化名胜,成为现今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最具特色的杜甫纪念遗址。今天的草堂完整保留着清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总面积近300亩。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

552EE


在与杜甫草堂园林部与宣传部的工作人员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藏品和资料5万件,是当代最大的杜甫研究资料和杜诗书画的收藏展示中心。其中系统收藏了宋、元、明、清历代杜集版本万余册,明、清至近现代杜诗书画作品3000余件。

宣传部的彭佳烨表示,成都杜甫草堂唐代遗址于2001年发掘,并在04年在其遗址基础上建成博物馆对外开放,占地1200平方米。他说:“成都杜甫草堂唐代遗址是成都最重要的唐代文化遗存之一,它展现了唐代成都地区的社会生活风貌,印证了杜甫对其其生活情景的描写,为杜甫草堂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实物佐证。”

7E48F


茅屋景区于1997年恢复重建。通过对照《营造法式》(宋/李诫撰)中对房屋样式的讲解,我们判断杜甫草堂在对茅屋进行复原时所采用的是典型的川西民居样式,穿斗式结构,以茅草盖顶。中间是堂屋,左右是卧室,东面是厨房。整座建筑简朴而自然。杜诗素有“图经”之称,将诗人居住的环境方位描绘得十分具体,让人身临其境。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找到了诸如“柴门不正逐江开”,“柴门古道旁”,“入门四松在”,“五株桃树亦从遮”等有关描写茅屋环境的诗句,这些诗句成为如今重建茅屋故居最直接、最形象的蓝本。

万佛楼作为杜甫草堂标志性的建筑,是我们测绘的重点,通过对其测量并绘出平立剖面图我们计算得出,万佛楼的工程建筑面积达到910平方米,共四层,楼高三十点七米,正八边形,是重檐四层攒式宝顶结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万佛楼是2005年在原址基础上恢复重建的。在发掘出原址柱础后,人们决定仍在原址复建新楼。重建后的万佛楼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

80FE2


在与工作人员交流过程中,我们问到有关向大众推广杜甫草堂作为成都历史文化标志的相关活动时,彭佳烨表示,传统旧俗把阴历的正月初七定为人日,杜甫流寓成都之时,好友高适曾资助杜甫。公元761年人日这天,高适写下一诗寄送杜甫。十年后,也在人日这天,杜甫偶然中翻检到这首诗,此时高适已不在人世,杜甫痛感人事变迁,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从此,他们人日唱和的故事传为文坛佳话。从此每年人日人们便云集草堂,挥毫吟诗。久而久之,当地演变为“人日游草堂”的地方风俗,而他们每年也会开展祭拜活动,如身着古着重现当年情景,邀请诗童齐声诵读经典杜诗,他们将活动举办至今,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当地人名用诗意的表现形式来倾述后人对诗圣杜甫的崇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60DFA



Baidu
sogou